作者简介:Me410,江苏南京人,主要写近代战争史。早在2008年,《战舰》杂志就发表了《日本海军A行动的始末》一文。此后,他继续写作,至今已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
全文共4086字,图片4张。阅读需要 10 分钟。它将于 2024 年 2 月 6 日首次发布。
图1.德国轻巡洋舰“纽伦堡”号。与其姊妹舰“莱比锡”号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舰桥更大,使得水上飞机弹射器置于烟囱后方
1945 年圣诞节前夕,一支英国军用卡车车队飞驰穿过威廉港的废墟。卡车上满是前德国海军军官和士兵。他们用警惕的目光盯着旁边的英国卫兵和手中的机枪。很快,卡车就到达了码头。大家都下车了。一艘大型战舰映入眼帘。那就是前德国海军巡洋舰“纽伦堡”号,是德国仅存的参加过二战的轻巡洋舰。
1939年战争爆发时,德国海军拥有六艘轻巡洋舰。然而战争开始仅三个月,“莱比锡”号就被英国潜艇“鲑鱼”号暗杀。六台锅炉中有四台被炸毁并且从未修复,迫使它们退居二线。接下来,在1940年的挪威战役中,“柯尼斯堡”号和“卡尔斯鲁厄”号均被击沉。其余三艘舰艇未能取得进一步的成就。最初,这些巡洋舰是为远洋作战而设计的。但基于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吨位限制,防护性能普遍较差。也有人对高海况下船体的结构强度表示怀疑。最血腥的是,由于重心较高,即使在不太恶劣的海况下,船体的横摇也显得夸张。
所以1940年以后,这些巡洋舰大多停留在波罗的海和挪威海岸。战争临近尾声时,停泊在基尔等待维修的“埃姆登”号和“科隆”号遭到英国轰炸机的袭击,未能幸存。相反,因缺乏燃料而滞留在丹麦的“纽伦堡”号幸运地逃脱了被毁的命运。
图2 即使在理想海况下,德国轻巡洋舰的横摇依然剧烈
战后,在英国人的监督下,“纽伦堡”号返回威廉港并继续停泊于此。早在8月底,就有传言称,波茨坦会议上协约国三国瓜分了德国剩余的船只。但接下来的几个月,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纽伦堡上的德国水手们似乎面临着无尽的等待。但每个人心中的鼓声都是:“他们会被交给苏联人吗?”对此,大多数人的态度是“别把我算在内”。
日复一日。日子就在这种煎熬的等待中过去了。直到前两天,他们突然被带到了岸边的军营。离开时,英国占领军还封锁了码头,架起机枪,甚至开着坦克过来。 “他们在怀疑什么?”德国人离开时心里嘀咕着。现在,返回码头的德国水手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他们注意到,虽然“纽伦堡”号还静静地停在那里,但舷梯旁却出现了一名苏联警卫准备上船。所有人都清楚,他的船现在已经移交给了苏联人。过去几个月流传的谣言似乎是真的。
一名英国军官走到“纽伦堡”号舰长盖斯勒上校面前,向他宣读了一份官方文件:“这艘船现在属于苏联海军。为了你和你的祖国,你必须遵守苏联的命令” ,带领你们的人民将这艘军舰驶向苏联。”盖斯勒立刻明白了。这两天之所以将他们从军舰上带走,是为了方便苏联人检查他们的战利品。但毕竟他们对这艘军舰不熟悉,无法自己将其赶回去,所以还是需要德国人的帮助。
但盖斯勒也向眼前的英国军官承认:“除非出具书面保证,确保所有德国人在军舰移交后都能返回德国,否则可能很难让他们驾驶军舰上路。”安心。”对此,英国军官早有准备。他继续说道:“我理解你的担忧。但我可以向你保证,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苏联海军中将列夫琴科已经向我的司令官保证了他的荣誉。事情完成后,“军舰上的每个人都可以安全返回威廉港。”很快,列夫琴科中将及时挺身而出,向盖斯勒重复了他的保证。
显然,苏联人十分清楚眼前这艘巡洋舰的价值,因此也不想惹事。虽然这是一艘已有10年历史的老舰,但以苏联海军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仍然不失为一款高科技武器。且不说战争期间安装的各种雷达和电子设备,就连当初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也足以让苏联人充分学习和借鉴。
图 3. 在 MAN 工厂组装的轻型巡洋舰柴油发动机。不仅功率要高,重量也要控制
从192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中期,德国海军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总共建造了6艘三个级别的轻巡洋舰。除了中规中矩的首舰“埃姆登”号之外,德国人在后续舰艇上不断尝试各种技术创新。在三艘K级巡洋舰上,德国人首次采用了蒸汽轮机和柴油机混合动力系统,将高航速和长航时的需求结合起来。但由于只有两个螺旋桨,这种复合动力系统只能交替工作,无法联动。而采用柴油机驱动时,该舰的最大巡航速度仅为10.5节。
于是在接下来的最后两艘舰“莱比锡”号和“纽伦堡”号上,德国人在船尾中轴上安装了第三个螺旋桨,完全由柴油机驱动。为了实现最大的推进效率,螺旋桨还采用了船舶领域较为少见的变螺距螺旋桨设计。这使得军舰在仅由柴油机驱动时的巡航速度大大提高至18节。
当然,有利有弊。如此复杂的电源设计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纽伦堡”号上的两套动力系统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但无论采用哪种推进方式,当需要切换到另一种推进方式时,整个电力系统都必须停止。转换时间至少需要 10 分钟。另外,虽然螺旋桨桨距是可调的,但必须将船速降低到10节以下才可以进行调整。
图4“纽伦堡”号机舱内视图。复杂的电力系统当然伴随着复杂的控制设备
圣诞节过后,列夫琴科和他的部下急切地搬进了纽伦堡号的住所。德国人发现苏联人对待他们比预想的要好。然而,英美占领军的态度却始终如一。苏联人希望尽快返回家园。但控制威廉港的英国人拒绝让他们离开。这显然是冷战的前兆。德国人只能尽量置身事外,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终于,1946年1月2日,“纽伦堡”号起航了。目的地是利耶帕亚。三天的行程很顺利。一路上,苏联人最担心的破坏事件都没有发生。然而,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问题出现了。那是一夜,海上风雨交加,波涛汹涌。为了防止夜间进港时发生意外,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命令“纽伦堡”号在港外抛锚,天亮后由拖船拖入港口。
但在这个风大的夜晚,在港口外的公海上抛锚是有风险的。但苏联士兵只能耸耸肩:“命令就是命令。”不出意外,猛烈风暴中的战舰终于断了锚链,开始随流漂流,随时有搁浅的危险。而且,附近还有尚未清除的地雷,更令人担忧。这样的夜晚,负责救援的拖船也不敢前来救援。他们最早要到明天早上才能到达。
图5、1946年1月2日,“纽伦堡”号启程前往苏联
也就是说,“纽伦堡”号无论如何都必须熬过整个晚上。但如何坚持呢?列夫琴科看着盖斯勒:“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反复徘徊。同时无线电定位。”
“废话!”几名苏联军官大声喊道,试图劝阻他们的将军。 “这是破坏活动!用无线电定位?这不可能。”
“如果德国队长说有可能,那就有可能。你明白吗?”列夫琴科驳回了手下的意见。就这样,盖斯勒凭借着自己娴熟的技能,根据无线电广播信号计算出战舰当前的位置,然后据此指挥战舰不断进退,保证战舰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这一切让船上的苏联海军军官们震惊不已。毕竟他们自己还没有掌握这项技术。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惊讶和疑惑。幸运的是,战舰最终安全了。
天亮后,拖船终于出现在巡洋舰旁边。但由于拖曳过程中缆绳断裂,军舰仍无法被拖入港口。盖斯勒再次当机立断,指挥这艘6000吨级的舰艇依靠自身动力,顶着大风驶入进港的狭窄航道,然后巧妙地停靠在码头。
当一切就绪后,列夫琴科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对盖斯勒的技艺表示钦佩:“还没有苏联军官能够完成这样的行动。”
“你很快就能做到的。将军!我确信这一点,”盖斯勒回答道。
列夫琴科沉思道:“也许吧!也许吧!”
接下来是一个简短的仪式。德国官兵聚集在后甲板上,按照传统,三声欢呼告别了古老的“纽伦堡”号。苏联人履行了承诺,将他们送上了准备返回德国的运输船。同时,“纽伦堡”号更名为“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号,将继续服役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