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山寨微信留后门盗语音诈骗,特大黑客团伙被打掉

日期: 2025-09-22 08:01:36|浏览: 22|编号: 10645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四月份,新华社发布了一篇报道,称许多人都已经被骗了,因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仿冒版的微信留下了可以远程操作的漏洞,他们通过这个漏洞来窃取语音信息,进而进行诈骗活动。

微信团队指出,仿制微信属于微信外围程序,通俗地讲就是未获授权、私自修改微信程序数据的非官方应用。这类“仿制微信”看似便利,实则被部分人员用来大量发送有害商业信息、滋扰性内容,更为恶劣的是被不法之徒当作工具,从事各类违法欺诈行为。

今年八月,广东省公安厅联合广州市公安部门,摧毁了一个专门从事微信外挂软件制作、贩卖及应用的重大新型网络犯罪集团,该团伙还经营着微信账号交易和账号培养业务,行动中捕获了四十四名涉案人员,查获大约六十五万个涉案微信账号,涉案总金额高达一千零四十一万元。

媒体报道称,在某个网络销售平台上,通过检索“微信”关键词,发现仍有商家在积极销售所谓的“微商专用”和“营销专用”微信账号,售价范围从30元到200元不等。有商家透露,客户完成购买流程后,会提供安装此类特殊微信的下载链接。据称,这类微信账号能够支持同时开启五个账号,具备语音消息批量转发功能,还可以更改地理位置信息,并且承诺不会被平台封禁。

微信官方发出通知,仿冒微信的下载者自身也会遭遇软件内置的隐蔽通道和恶意程序侵害,面临资料外泄、账号失窃等危险,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高仿APP:一些被下架,一些仍然存在

十一月,新华社发布文章《这个冒牌货很危险!警惕仿冒手机程序》,揭露仿冒程序背后的非法产业,引发社会高度注意。

媒体报道显示,部分地区的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叫停并移除了若干应用程序,这些程序中混杂了不少仿冒版本。

尽管如此,那些充当仿冒软件下载主要渠道的应用商店,依然在为部分仿冒软件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

部分手机软件商店里,官方软件的标记不够清晰,使用者难以分辨真伪。比如,有媒体人员在安智网搜索“12123”“北京公交”“个人所得税”这些词,只有“个人所得税”这项附有“官方”字样,而另外两个软件的搜索结果,仿冒品和正版产品依然没法准确识别。在诸如应用汇之类的应用商店,查找前述三个词语,官方软件根本找不到,一些下载量已达到三十万次以上的仿冒软件依然存在,这些APP的用户留言区充斥着抱怨,内容多是“完全无法使用”“软件纯属欺诈”之类的。

业内消息人士透露,在审查将要上架的应用时,对于应用的名字、标志、广告语等是否存在雷同,很多应用商店都缺乏仔细检查;而且,部分仿冒软件避开了应用商店的审查,利用直接连接服务器下载的方式安装到用户手机里。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指出,各个应用市场作为平台,需要改进自身的内部审核流程,对于应用软件提交的内容,必须做好法律规定的以及合同约定的审查、记录、监督工作,以此从源头上解决仿冒APP的现象。

“AI算命”追踪:有的停止运营,有的更加隐蔽

九月,新华社发布文章《“占卜虚妄,敛财实在”——探究“人工智能占卜”背后商业运作》,揭示部分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以科技占卜为名,行灰色获利之实,因而引起公众重视。

最近,媒体进行持续关注后了解到,部分被披露的这类公众号和小程序已经停止服务,不过另有一些平台依然在变换手法开展互动游戏,意图通过这种方式增加访问量来获取收益。

通过互联网搜索“人工智能占卜”这一词条,能够发现诸如“机器学习面相预测”“大数据运势分析”“AI面相研究机构”“人工智能风水调整”之类的多个公众号,由于收到众多举报而遭到封禁。然而,命理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在手机平台上依然数量庞大,不断涌现,例如“云端面相评估”“AI命理推演”“智能面相专家”等账号。

一些命理类微信公众号现在藏得更深了。比如,有的虽然公众号名字不再明显带“AI算命”,看起来好像转去做心理测试、爱情测试、趣味测试这些,但实际上却把命理测试藏到了“精选测试”里。它们换了个新名字,干的事情还是老样子,照样违规赚钱。

另外,部分算命相关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售卖。诸如“招财进宝”“事业文昌”“桃花人缘”“镇宅化煞”之类的商品,均有售。部分专注于命理的公众号平台设有“开运商城”板块,用以推广相关商品,其标价普遍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

专家指出,对于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互联网迷信经营活动,需要强化监管力度,提升网络空间管理水平,坚决打击一切违规违法行为。

“赚钱”APP追踪:改头换面花样频出,监管仍需跟进

今年五月期间,新华社接连发布《所谓“看新闻即可获利”,实际情况究竟怎样……》《观看视频、散步、敲击键盘都能获利?——部分“获利”软件情况调查》,聚焦那些宣称通过看新闻、观看视频、敲击键盘或散步来“获利”的软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文中提及的部分软件目前已被各地网络信息办公室、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机构约谈和查处。

调查得知,相关部门虽已着手处理,但形形色色的盈利软件仍不断涌现,频繁在网上投放宣传,诱导众多网民进行下载和安装。

记者查询先前提及的若干应用程序,发觉部分应用原名已无法查到,但它们通过变换应用标志,在名称后附加“畅聊版”“极速版”等字样,以伪装手法继续在各大应用商店流通。

媒体发现若干手机软件商店里,部分营利类应用频繁变换版本,其营利途径也在不断翻新。除了先前披露的浏览资讯、观看节目、输入文字、外出活动等途径之外,现在还出现了阅读小说、传播资讯、参与调研,乃至睡眠变现等多种方式,盈利模式持续推陈出新。

社交平台和网上论坛里,许多介绍这类软件盈利方法的帖子很常见,文章标题大多很吸引人,假装分享心得其实是在帮软件做宣传,劝人去下载。部分软件还提倡用户拉人加入下级队伍,通过提成赚钱,这种做法让很多人感到不解。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洪涛建言,须强化对营利类手机软件违规操作的惩戒。同时,需整治主要移动应用市场,以提升软件合法性的审查标准。

权威人士指出,公安、市场监管等机构需要强化对各类“盈利”软件的资金管理,避免平台发生“消失”情况,保护消费者利益。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