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烂身频发,这些养殖误区你中了几个?

日期: 2024-05-28 16:08:44|浏览: 212|编号: 5157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在夏季高温下养殖加州鲈鱼

⦿看到腐烂的尸体时不要说Noka或!

⦿别因为“黑科技”烂了就将其投放市场!

⦿不要因为看到尸体腐烂就杀死虫子!

⦿别看那具腐烂的尸体,……

我国加州鲈鱼消费量在逐渐增加,普通家庭消费占比也在增加。据业内不完全统计,2022年养殖产量已超过70万吨,较5年前增长50%以上。主要养殖区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等省,广东总养殖量已超过35万吨,占全国总养殖量的一半以上。然而,近两年优质鱼粉等饲料原料价格暴涨,导致养殖户经济效益较前几年有所降低。薄利多销导致的高密度放养往往更容易导致养殖环境不断恶化,病害问题频发。

哪些疾病危害较大我们暂且不深究,但单单加州鲈“腐体病”问题就不容小觑!笔者今年6-8月在顺德、中山等地对加州鲈疾病做了进一步调查,发现进入高温季节后,池塘“腐体病”问题更加严重,所走访的加州鲈疾病池塘几乎都出现大量此类病例。

但有趣的是,作者基于近两年加州“体腐病”(加州鲈鱼溃疡综合征)病例的对比发现,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体腐病”部位可能不同且具有特异性,而同一种病原体感染又会在特定位置引发溃疡症状。具体情况如下:

01病毒感染

2009年,广东佛山首次报道了因虹彩病毒病暴发而导致加州鲈鱼“腐体”的报道。另外,较新的研究报告指出,加州鲈鱼感染虹彩病毒后的症状多为体表溃疡、肌肉坏死、鳍根部及尾部出血或淤血。特别是,不少论文指出加州鲈鱼感染虹彩病毒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溃疡(腐体),这与我们今年跟踪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加州鲈虹彩病毒病的病原体基本有LMBV(蛙虹彩病毒)和ISKNV(巨细胞虹彩病毒)。虽然上述两种虹彩病毒均可引起加州鲈鱼体表大面积溃疡,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引起“腐体”的溃疡的实际部位仍存在差异。

根据笔者及其单位今年在华南地区的调查结果,感染LMBV(蛙虹彩病毒)的主要症状为体表两侧出现大片溃疡,裸露的肌肉坏死出血,尾鳍、胸鳍、背鳍基部红肿溃烂,部分病鱼体色变黑(见上图1),与国内外报道的结果一致;2022研究发现加州鲫通过腹腔注射感染LMBV时,发现感染初期鱼体表颜色逐渐加深转黑→中期体表出现白色絮状物,出现针尖状出血斑→后期出现溃疡、尾腐烂、鱼嘴发红等症状。以上不同病程所对应的表面症状与我们市场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见上图1)。

其次,ISKNV(Spp.)感染引起的溃疡,多为加州鲈鱼胸鳍基部及两侧大面积溃疡(见图1-下图),体表其他部位未见明显病理表现。但今年加州发现的ISKNV感染病例很少,此类情况并不常见。国内研究报道通过人工感染实验发现,ISKNV可使加州鲈鱼感染患病,死亡率达100%。主要典型症状为肝、脾、肾肿大,部分病鱼腹膈破裂、溃烂、粘连。笔者推测这可能与体表胸鳍两侧大面积溃疡有关。

图1. LMBV(Rana )和ISKNV( )的临床溃疡病理表现

02细菌感染

调查中笔者还发现,自6月底正式进入高温期以来,发病率较高的池塘中加州鲈鱼的“腐体”症状与之前患病的样本有明显不同(《》。随着调查的深入,到8月份各类“腐体”现象频发,多数养殖户仍将其视为虹彩病毒病或诺卡氏菌病进行处理。

事实真是如此吗?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图2. 5-8月华南地区佛山、中山地区部分患病加州鲈鱼病毒、细菌检测阳性结果

因此,针对所调查的池塘,我们对有典型“腐体”症状的病鱼加州鲈鱼的主要内脏器官肝脏、脾脏和肾脏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同时结合LMBV和ISKNV病毒检测结果发现,自7月份以来,广东省佛山、中山地区加州鲈鱼的“腐体”问题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但病毒阳性检出率逐渐降低,8月下旬仅出现过1例LMBV与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随着养殖周期的推进,加州鲈鱼“腐体”问题的病原体似乎有所变化(见图2)。

图3 6-9月广东顺德和中山地区加州鲈不同腐烂品系及分离病株16S序列比较结果

其次,通过对分离菌株16S rRNA测序比对,初步发现目前在夏季高温期能引起加州鲈鱼“腐烂”的分离菌株有三类——①气单胞菌(或同属)、②弗氏柠檬酸杆菌(或同属)、③眼斑诺卡氏菌(或同属)。此外,通过血平板培养进一步证实了分离菌株气单胞菌具有典型的β溶血特性(见图4-A)。同时,通过人工注射回归感染实验,感染病原体的健康加州鲈鱼在第三天就出现了与上市病鱼相似的临床症状,背鳍基部及周边出现明显的发红、脱粘等炎症性皮肤症状(见下图4-B-)。 解剖发现有血性腹水,肝脾肾肿大充血,有典型的炎症性肠病表现,因此进一步确定了上述分离菌株的致病性。

图4 分离菌株致病性初步研究(A.β-溶血实验,B.人工回归感染结果)

同时我们发现不同致病菌感染引起的溃疡病理表现有明显差异,虽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加州鲈上述情况的类似研究报道,但这一发现也能为一线从业者提供一些对临床诊断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详情请参阅下表和图5。

表1 加州鲈鱼“腐烂体”不同症状与不同病原菌的对应关系

注:上表仅描述病鱼表面病理,未列出解剖及其他诊断标准,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全面的鱼类诊断流程及病原检测流程。

图5. 6-9月广东顺德、中山地区加州鲈鱼分离的不同品系及“腐烂体”特定部位(仅针对本次调查)

此次调查并未重点关注寄生虫感染病例,但市场上关于锚蚤感染导致“烂体”问题的反馈其实不少。国内有报道显示,3月份河南病死的加州鲈鱼大量死亡,原因就是体表破损,致病性蚯蚓气单胞菌从破损部位侵入鱼体,引发疾病,感染整个鱼塘。因此,寄生虫感染导致细菌继发感染导致“烂体”问题不容忽视,需要一线从业者进一步进行现场诊断,查找原因。

图6. 锚蚤感染引起的加州鲈鱼体腐病(样本来自四川)

通过以上内容大家可以初步了解到,同一种“腐体病”也有明显的不同,引起它的病原菌也不同,针对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腐体病”问题,相应的处理方案也有很大差异。所以,请不要以为“腐体病”就是诺卡氏菌或者鸢尾属菌。我们在市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养殖户往往根据表面症状或者以往的养殖经验,武断地判定是诺卡氏菌,直接使用市售的针对诺卡氏菌的自制药物(“黑科技”),且存在长期滥用、误用、缺乏科学用药理念等,不正确用药、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发展迅速,病情反反复复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得不到有效控制,对鱼的危害反而越来越大!

然而,我们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本次调查结果发现,10株病害加州鲈分离株对水产抗生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硫酸新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0%、60%、80%、100%、80%,耐药率远高于其他养殖品种分离株,加州鲈可能出现耐药菌株逐渐扩大的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其次,本研究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与不同菌株的来源、不同地区的用药习惯有关。可见,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病原菌株耐药性增强,最终形成无药可治的局面(见下图)。药物残留问题突出也会极大影响食品安全。因此,在药物选择上,应遵循国家渔业用药指南,根据病原诊断结果、病原感染特点、病原类型等,在筛选敏感药物进行科学使用的情况下,合理制定应急预案,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另有研究也表明,定期、坚持使用药用植物和益生菌对增强鱼类免疫力、控制细菌感染有良好的效果。

表2. 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特点及应急处理建议

03 结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鱼类“腐体”表面溃疡不仅可以通过接触养殖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直接发生,还可以通过鱼类本身的生理变化间接发生。这些生理变化不仅来自于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还来自于其他环境应激因素,如氨氮、亚硝酸盐、pH值等有害水质指标。例如今年极端气候造成的持续高温对加州鲈鱼的应激作用就更大。不同原因引起的“腐体”问题频发,短时间内容易造成大量死亡。因此可以看出,鱼类本身的“腐体”问题是养殖环境和鱼类本身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将养殖鱼流行性溃疡综合征与单一因素联系起来,似乎有些牵强。 因此,是否有直接证据表明上述内容提出的不同病原体造成了加州鲈鱼体表特定位置的“体腐病”,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只有进一步了解引起鱼“烂鱼”的基本致病机理(特定的有毒有害物质、病原微生物),结合实际生产养殖环境,才能更好地识别各种危险因素在鱼“烂鱼”问题中的重要性。只有准确搞清楚加州鲈鱼“烂鱼”的确切病因,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治疗不当、用药过量等情况的发生。

本文提出,基于加州鲈鱼不同“烂体”部位的相关表现,从鱼体外观比较病理学的角度,对此类问题的原因进行临床初步快速判定,根据目前的调查样本量来看,还不够严谨,存在猜测和假设。同时,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明确,比如:加州鲈鱼因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体表溃疡(烂体)为何会出现在特定位置(见图3,样本*8)?为什么其他养殖品种如斑点叉尾鮰、鲫鱼因同一种气单胞菌感染,其“烂体”情况却有所不同?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细菌感染引起的加州鲈鱼溃疡部位与气单胞菌不同,且也有特定的溃疡部位?(两户调查结果一致)......

虽然我们目前还未完全搞清楚上述问题,但对于缺乏专业诊断条件的一线市场养殖人员来说,仍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今后我们将持续关注和研究,进一步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进行关联和总结,进一步为一线从业人员的诊断和检查工作提供更多值得参考的信息。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