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服务成保险业必然选择,阳光保险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表现突出

日期: 2024-06-19 18:08:21|浏览: 159|编号: 5423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新书发售,赶紧抢购吧!

“保险+服务”无疑成为保险行业的必然选择,产品端的高度同质化竞争,迫使保险公司通过打造差异化的服务能力进行竞争。

保险公司对于“保险+养老”的布局已是众人皆知,但关于“保险+医疗/健康”的讨论却并不多。事实上,互联网医疗行业是此次疫情中受益较大的少数行业之一,在疫情爆发后的几年内实现了快速发展,多家公司成功上市。目前,叮当健康、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健康、医渡科技、医脉通、智云健康均已在港股成功上市,微医、元信科技也已递交招股书。

汇保天下对目前已经在港股上市的6家互联网医疗公司进行了详细梳理,发现其中隐藏着不少保险公司,其中阳光财险尤为突出。

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医疗企业或直接股权投资,或进行深度业务合作,保险公司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布局已令人瞩目,这其中又隐藏着哪些合作的可能性无疑值得关注。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公司似乎对“慢病”概念兴趣浓厚,自诩为“数字化慢病管理第一股”的智云健康的股东中,就有太平、平安、阳光等多家险企。

01

智云健康:首家数字化慢病管理公司,太平、平安、阳光等多家险企入驻

2022年7月,“数字慢病管理第一股”智云健康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30.5港元,净募资4.82亿港元。2022年9月30日,智云健康股价为14.34港元,下跌3.11%。

公开资料显示,智云健康成立于2014年12月,是一家一站式慢病管理及智慧医疗平台。成立八年来,智云健康备受资本青睐,已完成多轮融资,总融资额达35亿元,背后的投资方包括太平、平安创投、阳光人寿、三星电子、周大福等。

目前,智云健康营收主要分为院内解决方案、药店解决方案、个人慢病管理解决方案及其他三大业务板块,为患者、医院、药店、药企等构建价值网络。2021年智云健康营收17.57亿元,同比增长109%。2022年上半年实现13.8亿元,同比增长95.27%。

在院内场景,为满足医院对慢病管理效率提升的需求,智云健康于2016年推出了基于SaaS的解决方案——智云医疗,该产品可通过专属AIoT设备连接血糖仪、生命体征监测仪等医疗设备。

不仅如此,智云健康通过AIM(--)模式进行医院端布局,截至2022年6月底,已与7000余家医院达成合作,在2500余家医院安装智云医疗,其中三级公立医院674家,二级公立医院1066家,全国百强医院35家。

药店解决方案方面,智云健康打造了药店SaaS系统,满足慢病患者门诊问诊、处方服务需求。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已有超过18.5万家药店安装了智云健康药店SaaS系统,覆盖率达32%。

在个人慢病管理解决方案中,智云健康针对慢病管理的特殊医疗属性,构建了会员服务体系,连接医生与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险服务。截至2022年6月30日,智云健康注册医生超过9.5万名,注册用户2650万名,并通过三家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在线问诊及开药服务,累计开具处方8010万张。

收入方面,2022年上半年,智云健康院内解决方案收入10.79亿元,同比增长117.7%,占总收入的78.19%,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02

叮当健康:泰康曾参投,阳光保险为基石投资者,已在17个城市布局351家智慧药店

9月14日,又一家互联网医疗健康上市公司诞生,叮当健康成功登陆港交所,首日发行价12港元,开盘小幅上涨2%,市值达163亿港元。

叮当健康的基石投资者包括阳光保险、国泰君安等,共计认购3800万美元,其中阳光保险认购2500万美元。

2014年,时任仁和药业董事长的杨文龙二次创业,创办叮当健康。次年,叮当快药APP上线,以“28分钟到家”的口号开拓医药电商市场。成立至今,叮当健康已获7轮融资,总金额逾33亿元,投资方包括TPG、软银中国、泰康人寿、海尔医疗等机构。不过,2021年5月,叮当快药店工商变更,泰康人寿等18家机构股东集体退出。

从股权角度看,建兴股份持股21.16%,Excel集团持股0.9%,建发股份持股22.59%,Go持股4.16%,Much持股1.67%。

目前,叮当健康核心业务主要分为叮当快捷大药房、在线诊疗、慢病与健康管理三部分。

其中,快药服务既包括通过线上平台直接向用户销售产品,也包括通过线下零售渠道为用户提供服务。招股说明书显示,叮当健康已在全国17个城市布局351家智慧药店。

在线诊疗服务。叮当健康通过互联网医院及医疗团队为用户提供在线医疗诊疗服务,覆盖慢性病等医疗状况。招股说明书显示,叮当健康的医疗团队主要包括20名全职医生、72名兼职医生、通过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引进的800余名外部医生,以及包括427名药师在内的其他医疗专业人员。

慢病与健康管理服务。主要补充叮当健康快药店和网上诊疗咨询服务供给,并可提供一系列慢病与医疗健康服务组合。

营收方面,2018年至2021年,叮当健康营收分别为5.9亿元、12.8亿元、22.3亿元、36.8亿元;年度亏损分别为1.03亿元、2.74亿元、9.2亿元、15.99亿元;亏损率分别为17.6%、21.5%、41.3%、43.5%。

招股书显示,叮当健康营收由医药及医疗健康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两部分组成。医药及医疗健康业务收入包括线上直销、业务分销和线下零售产生的收入,近三年渠道收入占比超过70%。2021年,叮当线上直销收入达25.84亿元。

此外,叮当快捷大药房的毛利率下滑较快,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公司毛利分别为2.4亿元、4.7亿元、7.66亿元、11.62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1.1%、36.8%、34.4%、31.6%。

03

京东健康:三年亏损193亿元,八成以上收入来自卖药

9月30日,京东健康股价为45.1港元,下跌0.77%。

公开资料显示,京东健康是京东集团继京东科技、京东物流之后打造的第三大战略性独立业务。2019年5月,京东整合旗下医药零售、医药批发、互联网医疗、健康城市四大业务板块成立京东健康,并将其从集团中拆分出来独立运营。2020年12月8日,京东健康在港交所主板正式上市。

京东健康在分拆之时获得过10亿美元A轮融资;2020年8月,京东健康宣布获得高瓴资本8.3亿美元投资,投后估值300亿美元。

从股权结构来看,京东集团持股68.73%,高瓴资本旗下SUM XI持股4.34%,Bidco、CJD分别持股2.68%,中金公司旗下中金电子持股2%。

京东健康的业务主要分为零售药店业务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两部分。

零售药店业务包括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三种运营模式。其中,自营业务以京东大药房为载体开展,截至目前,京东健康已在全国建立19家药品仓;线上平台模式以第三方商家为主,目前拥有超过1.8万家第三方商家;全渠道布局是为了满足用户的急需用药需求,已携手约5万家药店门店,在全国300多个城市为用户提供全程上门送药服务。

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主要包括在线问诊、处方续开、慢病管理、家庭医生、消费者医疗健康服务等。截至2021年底,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生超过4.5万名,日均在线问诊量持续上升,超过19万人次。

营收方面,2017年至2019年,京东健康营收分别为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193.8亿元、306.8亿元。从2021年营收结构来看,京东药店是其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21年京东药店营收达206亿元,同比增长56.1%。

相比于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其净利润波动更为频繁。2017年、2018年,京东健康分别实现净利润1.79亿元、2.15亿元,但2019年以来持续亏损,2019年亏损9.72亿元,2020年扩大至172.34亿元,2021年亏损10.74亿元。

由于京东旗下已有保险公司京东安联财险,因此其股东中没有保险公司。不过,2021年5月,京东健康联合复星联合健康、京东安联等保险公司,共同推出“家庭医保”管理式健康险服务:以预防疾病、改善健康为核心目的,将健康险与京东健康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相结合,为家庭提供一站式终身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解决方案。

04

阿里健康:互联网医疗第一股,2021年营收200亿,自有医药业务占比近90%

9月30日,阿里健康股价为3.6港元,下跌0.83%。

据了解,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联手云锋基金对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二十一世纪进行1.7亿美元战略投资,进军健康产业。同年通过中信二十一世纪借壳上市成功在港股上市,成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第一股”,后更名为“阿里健康”。

阿里健康主营业务分为三大板块:自营医药业务、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

具体来说,自营医药业务,即阿里健康自售的药品,一直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数据显示,2021年,阿里健康自营医药业务实现收入179.11亿元,占总收入的87%。其中,来自自营药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4%。

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包括阿里健康从阿里巴巴集团收购的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品类的电商平台业务、为天猫医药平台提供的外包服务业务、医药新零售等。2021年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收入19.96亿元,同比增长1.6%。

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收入约6.7亿元,同比增长98.9%,占比3.26%。截至2021年底,已有近16万名执业医师、药师、营养师与阿里健康签约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

营收方面,2019年至2021年,阿里健康营收分别为95.96亿元、155.18亿元、205.78亿元,已突破200亿大关,但上市较晚的京东健康以306.8亿元的营收排名第一。净利润方面,2019年至2021年,阿里健康净利润分别为-0.16亿元、63.1亿元、-39.4亿元。

与京东健康类似,阿里拥有多张牌照,阿里健康的直接股东中没有保险公司,但2016年其宣布与中国太平合作成立专业健康险公司,此外还与众安等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家庭险、肝病险等创新产品。

05

宜都科技:阳光保险参投,参与22城惠民宝项目,大数据是核心能力

9月30日,宜都科技股价报4.82港元,上涨0.63%。

公开资料显示,医渡科技成立于2014年,为医疗行业主要参与者,包括医院、制药、生物技术和医疗器械公司、研究机构、保险公司、医生和患者,以及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医疗解决方案。

2021年1月15日,医渡科技在港交所正式上市,并获得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投公司CIC、腾讯、阳光保险等投资,并在全球发售中引入腾讯、加拿大退休金计划等基石投资者。

从股东来看,宜都科技股东基础雄厚,包括GIC、腾讯、阳光保险等知名机构,其中阳光人寿持有宜都科技9.73%的股份。

截至目前,医渡科技拥有三大业务板块,分别为大数据平台及解决方案、生命科学解决方案、健康管理平台及解决方案。从三大业务板块占比来看,2021年,其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36%、29%、34%,呈现并行推进的良好态势。

其中,生命科学解决方案业务板块收入增幅最快,2021年实现收入3.59亿元,同比增长95%。同时,健康管理平台及解决方案板块收入在期内保持高速增长,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68.5%。

2021年年报显示,“微民宝”市场渗透率加速扩大是该板块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截至2021年底,宜度科技已服务江苏省(含13个地级市)、北京、宁波等22个城市,覆盖1省9市。

06

一脉通:股价一年跌三分之二,近九成收入来自广告

2021年7月,一秒通在港交所上市。2021年7月,一秒通在港交所上市。截至2022年9月30日,一秒通股价报9港元,涨1.58%,较发行价27.2港元已下跌2/3。

一秒通的基石投资者还包括明星投资机构,包括FMR、富达国际、腾讯、GIC、领投方和基金等。

医妙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田利平和田立新创办了特科能软件科技,致力于为医疗专业人士(特别是医生)提供医学知识工具,1998年开始推出综合性英汉双语医学词典——《综合医学词典》。

2000年至2012年,医脉通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满足医生和药企需求的解决方案,包括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临床指南等。2013年,医脉通正式成立,并获得日本M3株式会社战略投资,以1220万美元收购其50%的股权。

医脉通是一家线上专业医师平台,依托医师用户基础及用户分析能力,为医药、医疗器械等企业提供数字化医疗营销服务。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医脉通用户规模达550万,其中注册执业医师310万。

从商业模式来看,医妙通主要通过三类解决方案实现收入,分别为精准营销及企业解决方案、医学知识解决方案以及智能患者管理解决方案。

精准营销及企业解决方案方面,主要收入来源于公司数字推送、数字营销咨询及数字内容创作服务支付的费用,2021年精准营销及企业解决方案实现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34.9%,占总收入的92%。

医疗知识解决方案。主要来自提供涵盖继续医学教育和临床决策支持的专业医疗信息,包括向医生、其他注册用户和制药公司授权软件。2021年,医疗知识解决方案实现收入1200万元,同比增长34.5%。

智能患者管理解决方案方面,主要收入来源来自非营利医疗机构及药企向患者及非营利机构支付的患者教育服务费用,公司自2021年上半年起开始利用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服务及处方服务,并从支付的费用中赚取佣金收入。

< 结束 >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