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 渡白沟 刘因:元代著名诗人,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

日期: 2024-07-19 07:59:45|浏览: 238|编号: 5766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介绍

刘茵

刘隐(1249—1293),本名颜,字梦姬,后改名隐,字梦姬,号乔庵、雷溪真隐。河北人。他天资聪颖,六岁能诗,七岁能文。长大后,经不忽木、张子友等荐入朝廷,升为承德郎、右赞山大夫。不久,因母病辞官回家。至元二十八年(1291),召为集贤学士、嘉义大夫,他拒绝了。他从不乱交,也不行房事。

家境虽贫,但凡不合其义者,他决不接受。他喜爱诸葛亮“敬修”二字,将自己的住处命名为“敬修”。延佑年间,授翰林学士,谥容城郡公,谥文敬。有传。著有《敬修集》、《敬修文集》、《敬修集》等。

概述

(1249—1293)诗人。字孟吉,号敬修。本名□,字孟吉,河北荣城人。三岁识字,读过一遍便能背诵。六岁作诗,七岁作文,文采惊人。年仅二十岁,却才华横溢,不骄不躁,所教学生出身贫寒,无不成就。因喜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言,故将居所命名为敬修。十九年(1282),他被召入朝,出任承德郎、幽赞山大夫。不久,他借口母亲有病辞官回乡。母亲去世后,他便在家守丧。 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派使者再次召刘隐出任官,刘隐因病辞官。

创建

刘因是生活在北方的汉人,他的《登武绥北城》、《塞翁行》、《武当夜老歌》、《过白沟》、《白沟》、《感世》等诗作,都流露出他对宋朝的回忆和怀念。《白沟》一诗更是令人津津乐道。诗中追溯了宋朝初期,当时实行重南轻北的政策,批判了导致北方失守的错误。刘因原本有政治抱负,在《秋夕感怀》一诗中说:“我已整平天下,功名永垂不朽。”他想有所作为,但“头上无绳可系太阳,心里有石可补天”(《除夕》),现实社会也不允许他真正施展才华。 他对当时有些人不择手段、毫无羞耻地追求名利,特别反感。他写道:“多少白面男子,屈膝追求身体的肥美。奴婢为人,谄媚权贵,四处奔走。吮痈,舔痔疮,无所不用其极。大丈夫宁可饿死,也不这样做。麻雀哪能懂得天鹅的远大志向?双鸟登苍穹,篱笆笑之。人间多鬼,我与谁归?”(《仿古诗》)刘氏为人清高傲慢,便作《答陶渊明诗》,引陶渊明为知己。

刘因还写了一些描写百姓苦难的诗,如《豳风图》、《送人浙西》、《杂诗五首》、《有客来》、《乡社图》、《中丞家藏张彩公石女凿制香盒,她拿来给我作诗》等。他写道:“东边壮妇持锄耕,西边处女挑柴回家。悲哀地想着受罚之苦,流泪说不出话来。”他还描写了一些因战乱而受苦逃难的人们的生活,如《赠菊》诗:“画中难民又见,诗人逃难的家宅为谁留。黄茅草哪有千间屋?白布只徒然歌唱万里裘衣。”

在《益州刺史郭俊墓志铭》中,刘隐表达了对大军所到之处房屋一片废墟的不满,也批评了聚民保卫家乡、守城为官的人。但刘隐在这方面不敢表达太多,他说:“恐宾客说我闲着无聊,茶后下棋罢。”(《老夫子》)他非常谨慎,力图脱网,独立自主。而他的《论是》和《论是后》也主张做一个是非之人。他绝望地投奔元朝,反映出他思想中的矛盾。

刘因是宋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诗的崇拜者,其诗有的富有哲理,自选百余首,名为《定海集》,意义深远,无人能懂,由、杜为其作注。现存《敬修先生文集》22卷,《诗经》30卷。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