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姚洋谈城市化 2.0:助力中国经济地理再布局

日期: 2024-08-12 20:10:14|浏览: 244|编号: 6054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系列节目《十大经济学家看宏观趋势》中,著名经济学家姚洋进行了题为《城镇化2.0:如何助力中国经济地理重新布局》的直播,内容涵盖城市潜力、人口迁移、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等话题,信息量丰富,对企业决策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南北、东西方的差异

哪里都有亮点,亮点一旦过去,就会进入平台期,但不代表就永远停止了。

1. 分界点

北方真正的发展是在建国之后,当时苏联援助中国,北方靠重工业发展,正是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东北迎来了“高光时刻”,当时东北对中国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我虽然是江西人,但是高考是在陕西西安考的。我家当时住在西安西郊。西郊有一个企业叫西安电机制造公司,是国有企业,1956年苏联援助建的。那个公司的工人都是从哪里来的?全国各地的。

我上大学的时候,同学都说我普通话讲得很好。我说我们讲普通话是因为大家都是从世界各地来的,必须讲普通话。那里很多工厂都是直接从东北搬过来的,这是东北的贡献。我老婆一家从东北搬到了西安。那是东北的“辉煌时代”。

哪里都有“高光时刻”,一旦“高光时刻”过去,就会进入平台期。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南方搞的是轻工业,发展比较快。

从人均收入来看,北方一直在下降,但是人均收入还是比南方高,因为南方有很穷的地方,比如贵州、云南,还有江西的一些偏远地区。但是这十年,这些地方都富裕起来了,所以到2016年,南方的人均收入就超过了北方,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过去我们总是谈论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但实际上现在差距正在缩小。

中部地区像武汉一样,潜力非常大。我们很多船舶工业,包括军舰制造业,都要先在武汉复制。为什么?因为武汉的船舶工业非常发达。

重庆、成都、西安、郑州都开始发展了,这些城市又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所以东西部其实差距不大。我的家乡江西这几年进步很大,排名从倒数上升到中游,为什么呢?

因为产业转移

中国的产业转移很有意思,不是从南到北,而是从东到西,所以这样的话,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肯定是越来越小了。

2. 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回到南北差距的问题,为什么2016年以后南北人均收入开始逆转呢?我个人认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东北、京津冀、山东都是我国的工业重心。研究发现,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即工业比重越来越高,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工业比重开始下降。学术上把这叫做“去工业化”的过程。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倒U型、驼峰状的曲线。

驼峰的顶峰在哪里?实际上是在2010年至2012年左右,就在金融危机之后。

为什么北方去工业化的速度这么快?因为我们过去十几年的结构调整主要是调整重工业,就是重工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所以北方工业比重下降之后,收入增长没有南方快。我觉得这是造成南北差异最重要的原因。

接下来,虽然北方城市的人口不一定大规模流出,但是肯定会有很多人往南走。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产业在往南走,比如汽车产业,这是市场力量决定的。东北还有一个气候问题,太冷了,很多东北人直接往海南岛、广西防城走,你去那里一看,都是东北人。

虽然东北的“天朝时代”已经过去,但情况也未必一直如此。

美国有一个锈带,很多人的印象是锈带不好,但锈带也做得很好。比如匹兹堡曾经是锈带的中心。但今天我再次去匹兹堡,看到匹兹堡很多产业都发展起来了,包括高科技产业、医疗产业,甚至保险业,都重新活跃起来了。

所以东北人口减少了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就下降,我觉得经过这个过程大家慢慢都会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会找到的。

3.新一轮城市发展机遇

未来会形成一个城市梯队,大中小不同的城市会形成一个“城市化区域”,比如长三角是一个整体,不是说大家都去上海,甚至去杭州、南京,很多人可以去整个长三角的一些中等城市。

现在城市规划的思路也在慢慢改变。

北京是世界上地铁线路最长的城市,但还是不够。为什么?因为上下班时可能会有几千万人进城,下班时也有几千万人下班。这永远不够。但如果大家都就近下班,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此外,还要形成城市化区域,充分发展所谓的卫星城,它不是“沉睡的城市”,而是工业、商业、居住的结合体,既有大城市的优势,又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城市病”。

长三角的铁路网、公路网非常密集,长三角已经形成协同机制,包括同城户籍认证、长三角城市间积分互认,把公共服务水平拉平了。以后一个人住在东阳,在杭州、上海工作,一点问题都没有。

我们现在做的这个协调机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当然在珠三角比较容易做,因为只涉及一个省,珠三角的铁路网虽然没有那么密集,但是公路网非常密集,所以珠三角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分工网络。

虽然城市发展会有新的变化,但目前形势下,主要的流动还是从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城市。通过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北方城市的人口在流出,特别是东北城市的人口在流出,接收城市还是在长三角、珠三角。虽然有人说是逃离北上广,但其实从净流入来看,人们还是在向一二线城市流动。

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去一线城市碰碰运气,至少学点技能。

长三角其他城市,比如苏州、杭州、无锡、常州等,发展潜力大,就业机会多,生活质量也比较高,建议大家可以考虑。

内陆城市也开始发展了,武汉、长沙等城市就业机会多,房价也比较低,生活质量不比一线城市差,就连我家乡西安这样的城市也发展起来了。

当然,就不用提成都了,只是成都的房价太高了,因为大家都往成都跑。

户籍制度改革

1. 城市改革的关键

在考虑城市发展机遇时,很多人都会考虑户籍制度,这也是影响城市改革的关键因素。

大概从2012年起,中央就不断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2012年出了一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出了一个,最近又出了一个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其实外国也有户籍制度,很多人以为别的国家没有户籍制度,其实是不对的,美国也有户籍制度,但是不叫户籍制度,是美国人叫的。

为什么要有户口?说白了就是要和公共服务挂钩。举个例子,90年代中期我在威斯康辛大学读书的时候,外州学生的学费是1.5万美元,本州学生的学费是多少?只要交学费的十分之一,也就是1500美元,就等于不用交学费了。这个好处很大。

如今在中国有户口最大的好处是什么?跟美国一样,就是上大学。

很多人说高考不公平,北京户籍的学生上大学比较容易,但在山东、河南这些人口大省、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上大学的压力很大,尤其是河南省,好大学不多,人口又多,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觉得不公平。

其实我上大学的时候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我从陕西考到了北京,发现我的分数比北京的同学高了100多分。

但如果你仔细想想,这其中也存在公平的因素。

河南省没有什么好的大学,所以竞争很激烈,这个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没有哪个国家能全面解决这个问题,整个高等教育肯定是中央和地方的合作关系,不可能完全由中央来管,也不可能由中央来管。

既然有好处,就不可能完全废除户籍制度,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十几年户籍制度改革这么难,因为我们的公共服务缺口太大了。

如果北京的户籍制度放宽的话,一年之内北京人口可能就达到3000万,因为有一个势差,我们全国的大学生入学率接近50%,而北京、上海的入学率可能都在80%。

我不是说这样做合理,我只是说,我们要考虑这个问题,把问题往下引,慢慢把水库里的水放出来,不能一下子打开闸门,把下面的农田和城市全部毁掉。所以,户籍制度改革要采取渐进的方式。

2. 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改革采取渐进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实行“户籍替代居住证”。

比如深圳最早给非户籍居民发放居住证,然后逐步把这些公共服务加到居住证里,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如果广东省一下子把这些福利都给非户籍居民,那肯定做不到,高考是个大问题。

至于其他福利,比如买房买车,在很多城市只要缴纳三年社保就可以获得,但子女教育问题目前无法解决,而且将来也很难解决,因为数量实在太多。

我的建议是,教育部应该配合户籍制度改革,在高考上做一些改革,比如把一些增量名额(不是现有的名额)拿出来,对那些初中到高中都在深圳读,但是户口不在深圳的高中生,设置统一的试题,让他们继续学业,而不必回到户口所在地。这样就把最大的一块公益去掉了,否则以后很难平衡,那些接收人口的地方也永远过不了这一关,因为数量太多了。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的登记一个户口,而是一场综合改革。

产业发展:朝阳产业在哪里?

城市人口的流动也与产业的迁移密切相关。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所谓的高科技行业其实是遥不可及的,芯片等高科技行业虽然是引领世界的创新型行业,但毕竟是少数人做的,我们大多数人是不可能从事那个行业的。

大家要记住,餐饮、住宿、交通永远是朝阳产业。

有一次我演讲,台下坐满了服装行业的人。我问他们,你们服装行业的人,为什么不能为中国的中产阶级生产一些好衣服呢?其中一个人说:“姚洋教授,你错了。我们是为中产阶级生产的,我们生产的是衬衫。”我问他一件衬衫多少钱?他说500元。

我说500块钱是中产阶级的消费水平?我告诉你,我不会买500块钱的衬衫。我前不久在海澜之家买了一件衬衫,200块钱。这就是中产阶级能买得起的。在美国也是一样,200块钱相当于三四十美元。这就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水平。中国中产阶级比美国中产阶级富裕吗?不可能。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为中产阶级生产的地步,但是现在中产阶级崛起了,这就需要消费升级。我看到武汉汉正街的生产批发市场已经变成了品牌市场,几十个、几百个品牌在那里,都是我们自己的品牌,价格也便宜。慢慢地,吃住行等新的消费就会出现。

医药行业也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行业,但是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大家忽略的行业,就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在中国是绝对的蓝海行业。我们的终身寿险渗透率是多少?20%,财产险可能也是这个数字。我估计很多家庭都不买财产险。其实保险很便宜。

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我们的人均收入刚刚突破1万美元,绝大多数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才刚刚起步,我们不能用一线城市的水平来衡量中国,所以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担心。

城市化2.0:人口转移

1.区域城镇化

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城镇化”与“城镇化”一起使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据我记忆,这可能是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城镇化”概念,并提出区域城镇化的概念。

我们也看到现在城市在向一些非常大的城市区发展,比如长江三角洲、长江工业区,这跟以前的城市化思路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快速城镇化是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1978年,我们国家的城镇化率只有18%,也就是说只有18%的人居住在城市。

整个80年代我们采取的城镇化战略,可以说是以小城镇为重点的城镇化,这是费孝通先生80年代回家乡江苏开先宫村考察时提出的设想。

这个想法跟当时国际上一些城镇化问题很有关联,因为当时有很多“城市病”、“大城市病”,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国家当时提出“城镇化”这个概念,就差一个字,说有人要往城里搬,但我们却鼓励大家“洗脚下田”,就地城镇化。

之后到了90年代,我们看到了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这实际上打破了我们一开始制定的城镇化目标,这是我们国家的“城镇化1.0”,就是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这一波转移在2014年左右达到顶峰,之后转移逐渐减缓甚至停止,也看到很多人回归内陆,进而带动了内陆地区的发展。

此后,我们迎来了“城市化2.0”的开始。

城镇化2.0是人口从三四线城市向中心城区转移,即人口向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化区域集中,形成区域内的城市层级网络。区域城镇化也是我们“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概念,我认为到2035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化率要达到75%-80%。

很多人一听到城市化2.0,就以为是把特大城市做得更大,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比如说,如果把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不一定非要上海、杭州、南京,而是长三角的中等城市。比如说,如果把上海的郊区县划为单列市,那么这些地方原来的县又会变成市。

城市化2.0意味着什么?

人口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城市转移到劳动生产率高的城市,经济增长率就会提高。大城市会产生集聚效应。能的人和强的人一起努力,不是1+1等于2,而是1+1大于2。规模经济就在那里。为什么会形成“硅谷”?就是因为人们觉得在硅谷可以学到更多,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所以才逐渐聚集起来。

城镇化这么一个简单的运动,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了多少?过去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14%来自城镇化。城镇化2.0以后,这种集聚效应会更加明显,人口会向中心城区集中,这会是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非常强劲的驱动力。

当然,短期内,三四线城市肯定会经历一个人才流失的过程,但是我觉得在这方面他们应该想办法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2.“就地城市化”

现在是“城镇化2.0”,城市之间会有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城镇化1.0”还没有完成。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可能还有2亿多人口要进入市场,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

未来中西部的2亿多人口可能更有可能就地城镇化,比如过去十几年,很多在沿海地区打工的人学到了足够的知识,把产业带回了原来的县城。

我的家乡是江西中部的一个县,经济水平刚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那里很多年轻人在村里有房子,但到县城买房,将来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就地城镇化,也就是搬到县城去,不会像以前那样跨省搬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本地已经发生了发展。

我们县十几年来,有两个产业支撑了它的大发展,一个是箱包产业,一个是灯饰产业。其中低端箱包占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当地人能挣多少钱?两三年前我回去的时候,我一个表妹在一家箱包厂做计件工,听说她一个月能挣1.8万块钱。

箱包行业发展起来之后,整个劳动力市场就开始变得紧张,你要找工人,一天不挣300块钱就找不到人,这种情况下人就走不了了,所以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更多的是局部城镇化。

虽然现在有的人在农村和县城都有房子,在农村和城市都有工作,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奔波,但是他们的孩子可能不会这样做,会往城市去。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中国的人口分布将发生巨大变化。

3.乡村振兴

中国现在的城镇化率还远远落后于应该达到的水平。即使按照常住人口来算,我们现在的城镇化率也是60%,远远落后于应该达到的水平。我们可以做两个计算,第一个是按照劳动力比重来算。我们国家现在农村劳动力比重大概是25%,如果按照劳动力比重来算城镇化率,应该有75%的城镇化率。未来要加快城镇化。

但是,即使75%的人生活在城市,还有25%的人生活在农村。25%不是一个小数字,四分之一,在中国意味着什么?还有3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年在“一号文件”中,有必要重申“乡村振兴”。我们还成立了乡村振兴局。我们不能忘记那部分人,我们要跟上他们的步伐。

结论

我一直看好中国,如果错过了中国,就错过了很多机会。

中国仍然是未来10至20年机遇最多的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我们的政府作出的决策总是正确的。

比如80年代劳动力比重增加了10%,而改革开放恰好是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和我国人口红利的增加完全是巧合,不是计划好的,但却恰好打中了点子。

2010年以后,劳动人口比重开始下降,幸好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增长再度飙升。

随后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整个世界都陷入了困境,而中国却取得了快速进步,政府再次做了正确的事情。

这次疫情来了,我们发现中国的抗疫措施是最正确的,用短期的强力措施换来了长期的和平,其他国家拖了一年都没有和平。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发现中国超越美国十年。

2008年我们的GDP还不到美国的30%,2020年已经达到美国的72%,短短十几年时间,我们就超越了美国一倍多,这给我们打下了巨大的基础,未来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

正如上面所说,我非常看好我们的中部城市区域,比如珠三角、长三角,还有内陆中心城市比如武汉、重庆、成都、西安、郑州,还有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其实它们都还有很大的潜力。

即使是三四线城市,我还是要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城市会衰落,在人口流动重新分配的过程中,每个城市最终都会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依托这些优势打出自己的名气。

只要城镇化趋势存在,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机会。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