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风俗:端午香包,传承手艺与趣味的文化瑰宝

日期: 2024-08-25 02:02:48|浏览: 51|编号: 6200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小袋

文\刘旭

按照龙山的风俗,端午节期间,荷包是必需品。

端午节一大早,就把睡眼惺忪的孩子们从床上拉起来,派人出去摘一些青翠的柳枝,插在门楣上。手腕上系上花串,耳朵上抹上雄黄,胸前挂上荷包。然后,下厨房忙活起来是每个妈妈的必修课。什么都不能少,否则,这一节就感觉太马虎了。

我们这一代能传承制作荷包的手艺和烹饪技艺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主要卖的是荷包,每年端午节临近,荷包市场最先热闹起来,各个广场、十字路口、小区门口都有荷包市场……人在哪里?如果不在一个个摊位里转悠,寻找隐秘的角落,欣赏商品,直接去买荷包就立刻走人,乐趣就大打折扣了。闺蜜,带上孩子,聊聊家里的事,走走停停,突然眼前一亮,孩子们的端午节荷包做好了,大家开心极了。如果遇到一个幽默好说话的摊主,无论你拿哪个荷包,他都会一一跟你讲个花样,砍价的过程也会变得非常有趣。

流水线出来的荷包主要以体型大、造型美观、款式多、数量多为主,同一种款式挂成一排供大家挑选,可以说端午节期间荷包市场的气氛很热闹,这种荷包虽然做工精美,但总是让人不太愿意买。纯手工制作的荷包比较受欢迎,卖这种荷包的大多是老人,荷包数量不多,很少有重复的,就算是一样,颜色也不同。这样的荷包一般挂在用细木条做成的简易架子上,摇曳生姿,显得十分美观。最常见、最受欢迎的是石榴形、花瓶形、蝴蝶形等寓意“多子多福、平安美满”的荷包,也特别受欢迎。手工荷包的造型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没有太大的变化。往往小时候背的包包和今天给孩子买的包包,跨越时空的相似,都能勾起童年的回忆,因此手工包包成为端午节包包市场的必备单品,体现了浓浓的情怀与责任。

我的家乡庄浪县虽然地处龙山偏僻一隅,但其马尾包却远近闻名,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自媒体的推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马尾包——普通的包包,在一双巧手蒙上一层马尾编织网后,就从普通变成了神奇,成为一门独特的手艺,成为一张民间文化的名片。妇女们的心灵手巧由此可见一斑。马尾包已成为端午节包市的形象。

初中时,我在竹店镇西关租了一间房子,离马尾包包闻名的夹沟村不远,屋主是一位奶奶,她做的包包人人都羡慕不已。每年端午节前,她都会拿出针线篮,找出碎布,开始裁剪、粘线、绣花。我记得她每次绣完一只蝴蝶,都会笑眯眯地给我看。蝴蝶虽然长得差不多,但颜色不同,绣法也不同。它们的样子,连同奶奶慈祥的目光,都历历在目。

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每一个包包都和制作它的那个人有着同样的气质。这也是手工包包的魅力所在:每一个包包都是独一无二的限量版。我在集市上遇到一位阿姨,她眼神慈祥,说话轻声细语,总是衣着整洁。每年我挑一个包包时,她都会有些遗憾地对我说:宝贝,我老了,眼睛也花花的,绣得也不好。但她做的包包是集市上针脚最细最均匀的,配色也是最用心最漂亮的。她说,她家孩子出息,也不缺钱花,做包包也心疼。虽然别人反对,但她就是喜欢,每年都会做几个,去端午集市,这样才能过一个满意又充实的节日。有一年,我从阿姨那里买了好多包包送给朋友。知道做包包有多辛苦,我也没讨价还价。阿姨很开心,留下了电话号码。我给刚开始走路的小女儿做了一双布鞋。白色的千层鞋底,粉红色的鞋面,鞋面是细灯芯绒,上面绣着一朵可爱的花。女儿穿着新鞋,一路走得很开心。这双鞋我还留着呢。

我一直都很喜欢针线活,近几年,我也在端午节前开始学做生肖荷包。我会先在白纸上画好图案,剪下来,在比较硬的卡纸上描好,然后再剪下来,涂上胶水,粘上布后,再把图案画在上面,开始绣。常常是晚饭后,窗外夜色渐深,城市的喧嚣渐渐安静下来,远处房屋的灯光渐渐暗淡,我和孩子坐在餐桌两边,她做作业,我则绣一个荷包。就这样,我们静静地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把我们的陪伴和期盼缝进荷包里,一针一线,每一步都是温暖的记录。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