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马仕之旅 如何看懂艺术 2:回到艺术诞生地,探寻文艺复兴的奥秘

日期: 2024-09-04 07:02:20|浏览: 248|编号: 6356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这本书是《如何理解艺术》的续集和升级版,也是售后意想不到的惊喜。首先,增加了副标题:回到艺术发源地看艺术,是对有些大而无当的主标题的一个补充。另外,作者在前言中提出了这本书的旅游指南属性,更符合实际内容。看来作者在第一本书成功之后,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这次的拍摄地点从罗马、米兰变成了佛罗伦萨、威尼斯,时代也从文艺复兴三杰代表的文艺复兴鼎盛时期,转移到了文艺复兴初期和向鼎盛时期的过渡。上一本书侧重于美学,侧重于作品本身的欣赏,而这本书则更侧重于技术的发展(透视法)和历史的传承(文艺复兴的思想根源)。

因此,这本书除了是一本意大利艺术指南的功能之外,也可以看作是一部以文艺复兴为主线,以佛罗伦萨、威尼斯为舞台的西方艺术史。短期内去意大利或许不太可能,但好在历史文化永远都在,类似这本书的作品可以解渴。

文艺复兴表现在艺术上,但根源在思想上,尤其是古希腊哲学对基督教哲学的影响。除了时间线索,这也是本书的一条隐藏线索。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的融合带来了艺术观念的变化。被艺术品本身的魅力所吸引,并不是什么罪过。

说得更直接一点,艺术作品除了传达神的旨意之外,还能带来审美的享受。这个现在看来很正常的观念,却是在中世纪经过艰难的斗争才得以确立的,如同《玫瑰之名》中传统修会与方济各会的争论一样。

(亚里士多德《玫瑰之名诗学》中提到终极谜题“非洲的终结”,是因为其内容肯定了“笑声”,但《圣经》中没有笑声的概念。有人认为,古希腊圣贤的这一论断一旦被发现,将对旧秩序造成冲击,因此在修道院中制造了许多悲剧。)

回到这本书,和上一本聚焦米开朗基罗一样,这本书的看点是一位更“小众”的画家——波提切利。因为他率先以古典神话作为题材,超越了宗教题材的束缚,没有传达神意的实用价值,完全追求美的享受。

但随着佛罗伦萨时局的动荡,以及艺术主要赞助人美第奇家族的没落,晚年的波提切利不得不回归宗教题材,传承古典精神、更倾向于用艺术表达深刻理性内容的佛罗伦萨画派逐渐衰落,充满诗意场景和情感的威尼斯画派兴起。

得益于贸易大市的特殊地位,威尼斯的画家能够较容易地获得各种新奇稀有的颜料,使得威尼斯画派拥有了对色彩的天赋。同时,为了使画作具有防潮性,水城提倡使用油彩(佛罗伦萨画派多用蛋彩画)和画布(以前是木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另一位大师提香。与波提切利以诗意绘画追求美的极端相比,提香的贡献在于将色彩的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色彩的对称性突破了构图的对称性,实现了画面的动态平衡。这本书的封面就是下面这张提香的画作。

他的爱徒维罗纳甚至通过颜料的分层叠加发明了一种新颜色——维罗纳绿(Vert Véronèse,下图左前排男士所穿的衣服。Hermès 上一季的新色中就有这个颜色,在中国直译为“维罗纳绿”,但现在看来,维罗纳绿或许才是原意。我更想要一个绿色的包包了。)

相比上一本书,作者在这本书中进一步展现了他扎实的文笔功底和高效的内容组织能力。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真诚的态度,既不装傻来接近读者,也不装高人一等来炫耀自己的能力。如果这个系列还有下一本书,我会继续关注,把书中的旅程付诸实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