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士家大族之陇西李氏: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典型代表

日期: 2024-09-26 20:01:05|浏览: 577|编号: 6846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中国地主阶级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而世家地主阶级正是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兴起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形成于魏晋南朝时期,是当时地主阶级的核心和主体,是当时社会的统治力量。它既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一般形态特征,又具有鲜明的经济、血统、政治、军事和文化特征。汉唐之间时期是我国世家大族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出许多源远流长的名门望族,世代出将相、大臣,地位尊崇,掌握政权,甚至一度与皇室争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我国古代十大著名世家大族作一简单介绍。

1. 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李氏家族中最显赫的一个支系,陇西古称陇右,即今甘肃省东部陇山以西地区。秦汉时置陇西郡,为李氏家族的郡县之一。

秦朝最早的陇西郡守是李冲,后世尊他为陇西李氏始祖。李氏家族在李冲三代成为陇西郡望族:李冲的次子李尧为南郡守,封为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将军,封为陇西侯。汉朝时期,陇西李氏家族出现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堂弟李才。李广的孙子李陵被匈奴打败并被俘虏,导致陇西李氏家族在郡中的声誉开始衰落。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崛起于乱世,西凉王李灏为李氏开国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然成为权贵显赫的家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使李姓成为国姓。到了唐朝,陇西李氏的名气超过了昭君李氏。唐太宗修撰《族谱》,将李氏置于士族姓氏之首,甚至赐功臣以李姓。从此,陇西李氏从一个血统体系的家族,演变为一个庞大的“多元一统”家族。

唐代《姓氏谱》载:“李氏十三,陇西为首。”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说:“言李者,谓陇西。”后世,不少李氏自称陇西,也有人编造。

2. 昭君李氏

昭君李氏是李氏家族的第二大支系,仅次于陇西李氏,在唐代以前其名气比陇西李氏要高,昭君是李氏家族的郡县之一。

昭君在今河北赵县,始建于后魏初年。李氏这一支的开国先祖是秦太傅李绩的次子李牧,李绩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冲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曾任赵国宰相,封为武安君,最早居住在昭君,是昭君李氏的始祖。昭君李氏在北齐地位显赫,支脉众多,其中有17人担任过唐朝宰相,是仅次于陇西李氏的大家族。

3.弘农杨氏

汉代弘农郡治所在河南灵宝,辖华阴等地。秦汉初年,杨氏后裔在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尚有“天下杨氏,出自弘农”之说。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被誉为“四识之士”的“堪思孔子杨伯奇”。

《后汉书》记载,杨震,字伯奇,弘农华阴人。生于汉光武帝三十年,即公元五十四年。他是当时的大儒,年轻时好学,“博览经学,无所不通”,时人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奇”。他隐居湖州数十年,五十岁出仕,屡升官,当了太尉。他出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当时的昌邑县令王弥推荐了他,听说杨震路过昌邑,便前去拜见。临行前,王弥拿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认识你,你为什么不认识我呢?”王密劝道:“现在天黑了,没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道,我知道,你也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杨震被调任为涿郡太守。由于他廉洁,不接受馈赠,他的子孙生活贫困,常常以步行代替驾车,没有肉吃。他以前的朋友想给他们买些产业,杨震拒绝了,说:“让我的子孙被称为‘清官’的后代,把这个传给他们,不好吗?”

杨震的后代受其言行影响,个个学识渊博,廉洁奉公,《后汉书》说:“自震至表,四代为太尉,德政功业,世代相传”,成为“东京名门望族”。

弘农杨家以“四公子”为荣,以“四公子”为堂号,以“廉家”为门匾,传承至今。杨震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曾经强盛的隋朝,将杨家的地位推向了顶峰。北宋杨家将开山祖师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他忠心耿耿,抗辽保家卫国,一家五侯,名留青史,可以说是弘农杨家的夕阳红。

4.太原王氏家族

太原王氏的始祖是周灵王的太子晋,名晋,字子桥,生于公元前565年左右,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晋之子宗敬后来担任过文臣,见周朝衰落,天下乱矣,便隐居太原。时人仍称其为王氏,便以王氏为姓,成为太原王氏的始祖,尊晋为王氏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处,其墓名为“司徒墓”。宗敬子孙不断繁衍,人才辈出,成为太原名姓。后来,他的子孙繁衍,遍布全国。太原成为王氏二十一地之首,王氏的将领。十八代孙王建公、他的儿子王本、孙子王离,祖父孙三代,都是秦国名将。建公为大将,本公封为典武侯,离公封为武灵侯。秦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时,建公北伐燕,东平楚,南征百越,所向披靡,战功卓著。秦始皇按功赏赐时,建公与将军蒙恬并列首位。王姓、孟姓,位居天下前列。

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继位,伪造圣旨处死太子扶苏,从蒙恬手中夺取兵权,后任用李公为将军。二世胡亥行事鲁莽,苛捐杂税,百姓生活贫困。陈胜、吴广起兵造反,刘邦、项羽率军响应。李公率军与项羽在巨鹿交战,大败自杀。其长子元世祖避战乱,迁居山东琅琊,人称“琅琊王氏始祖”。

5.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贵族王氏家族的代表。从三国到唐朝,琅琊王氏都是天下最贵族的家族,他们不仅有王祥这样以孝闻名的孝子,还出过一大批宰相,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琅琊(今山东临邑)王氏是秦朝名将王礼的后裔,是中国古代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贵族家族,与陈郡谢氏并称为“王谢”。

琅琊王氏家族在汉人南迁时,对东晋政权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被称为“第一望族”。相传司马睿曾想与他们分天下,一度朝中官员75%以上都是王氏家族的人或与王氏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人,有“王、马分天下”、“王非皇后必为相”之说。琅琊王氏家族在汉唐两朝担任宰相的共有104人,除去担任两朝宰相的,实际有92人,担任宰相的时期以东晋和南朝最为集中。

当时琅琊王氏是华侨姓氏第一家族,出过九十多位宰相,这在古今中外其实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世世代代传侯爵,世世代代传宰相”就成了这个家族的特点。因此南朝学者沈约评价琅琊王氏:“自创族以来,从未有世袭爵位,兴盛如王氏。”

历史上,也有郭姓、何姓、宦姓、张姓、袁姓、杨姓等家族曾经强大,但远不如琅琊王家。琅琊王家有千年的世袭史,从公爵到燕国都有世袭。不仅南朝以前没有其他家族可以与其相比,就是隋唐以后也没有其他家族可以与其相比。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身于琅琊王家。盛极一时必有衰落。南梁侯景之乱,琅琊王家和陈郡谢氏因不肯联姻而被侯景灭族,从此销声匿迹。

6.谢晨俊家族

陈郡谢氏是中国古代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世家大族,发祥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谢氏是继琅琊王氏、高平奚氏、颍川余氏、谯郡宦氏之后,成为东晋最后一个“领头世家”。从宋代到梁代,谢氏一直是世家大族的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为“王谢”。

陈县谢家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世家大族。“谢家虽为江左豪门,但真正发迹的却是万、安两兄弟。谢宝的父亲恒虽号儒生,但只是翰林院主事,功业不详。……后来太傅名声一时无双,封胡、介二人,争相封爵,结果王、谢二人齐名。”谢尚时期,还发生过他向诸葛晖求婚被拒绝的事,直到谢琬入仕,掌控豫州之后,才开始崛起,在谢安做宰相的时候,达到了巅峰。

陈县谢氏家族的主要功绩是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挽救了东晋王朝。淝水之战后,谢氏家族大部分成员退居幕后,但仍保持着第一大家族的地位。从东晋到梁朝(317-557),有史料记载的谢氏家族共有12代100余人。他们的家族地位很高,甚至连皇帝有时也要依靠他们的影响力。

谢家资产颇丰,子弟多有才华,被视为贵族领袖达二百余年之久。侯景之乱时,陈郡谢家和琅琊王家因不肯嫁入谢家而被侯景灭门,从此销声匿迹。南北朝时曾显赫一时的王、谢两家衰落之后,唐代诗人刘禹锡游历金陵时曾抒发感慨:“昔日王、谢两家堂前燕子,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天读来,仍让人唏嘘不已!

7. 清河崔氏

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是山东名门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姓氏,在现今的中国姓氏中,按人口数量排在第74位。齐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封给的重要诸侯国之一,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为吕尚。吕尚本姓姜,因其先祖封吕(今河南南阳西),故以他为姓。

吕尚之子丁公己,是齐国的第二任国王。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王位,却把王位让给了弟弟叔乙(又名乙公德),并迁居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受封为郡王,赐粮产,后以该镇为姓,即为崔氏。

箕子的后代一直都是齐国的相国。他的九世孙崔杼为齐国的相国,立庄公、景公为右相。他的十七世孙崔夷如为秦国的相国,封为东莱侯,有两个儿子:伯姬、仲牟。此后支系繁多,人口繁荣。从汉代到宋代,官员之多不胜数。

魏晋至唐初,姓氏等级按贵族地位高低排列,有“崔、陆、王、谢”或“崔、陆、李、郑”,崔氏列为一等姓氏。宋《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名家”。清河崔氏是汉至隋唐时期北方名门望族,北魏时期曾与范阳陆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四大家族。

南北朝时期崔氏家族的著名人物多出自清河以东的吴城(今山东吴城西),如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弘,尚书崔浩,儒生崔林根,史学家崔弘,书法家崔岳等。唐代还有诗人崔国富、崔浩、崔护等,担任宰相的崔姓人士多达27人,地位显赫一时。

8.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源于古郑国。春秋末期,郑国灭亡,王室后裔迁居他处,但均将国名置于姓前,此法谓之“以国为姓”,形成了郑姓。后世郑氏发展成为荥阳名门望族。东汉末年,以郑党宗族郑浑、郑泰等人为始,逐渐发展成为高门望族。

南北朝时期,荥阳郑氏世代出仕,与清河崔氏、范阳陆氏、太原王氏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门望族。唐代以后,荥阳郑氏连续出过九位宰相,还有不少人担任过尚书、侍郎、节度使等。其名声达到顶峰,其前辈或勤勉于朝廷,或教化州县,或为边疆立功,无不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出贡献。后来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其影响力逐渐衰落,但仍是郑氏家族在世上最显赫的一个分支。

9. 范阳路诗

吕氏,史称范阳、涿州(郡)或幽州人。公元前385年,田和取代齐国,吕、高二氏被驱逐。吕氏离开山东长清郡鹿邑后,散居燕、秦之间,主要支系集中在范阳。

秦始皇时期,范阳吕氏家族就有著名的五经博士吕敖、天文博士吕生。后来西汉初年有燕王吕完,东汉末年有被誉为“文人楷模,国之栋梁”的大儒吕贽(吕贽故居在河北省涿州市吕家场),他们都出自范阳。魏晋南北朝至隋朝,吕贽的后代吕贽、吕陈、吕衍、吕邈、吕宣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世家。

从陆宣到他的曾孙,家族共有百口人,生活在一起,共享财富。其中有十八人是名臣,载入史册。皇室子弟都想娶陆家为妻,史书上说“范阳陆家有三公主”。皇室也想纳范阳陆家的女儿为妃。

史学家称崔、卢、王、谢四大姓氏为:“范阳为北方名门第一”。在唐代尤为显赫,不仅出过状元秀、进士、太傅,还涌现出不少人才,如“辅唐八大宰相”之一的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的卢卞、“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变等。从汉末到唐代,600余年间,正史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就有840多位。范阳卢氏贤人辈出,功绩辉煌,文人名士,乾隆皇帝也曾赋诗:“自古幽燕无双,范阳天下第一州。”

范阳望族,数百年来一直是卢氏家族的荣耀,因此卢氏又被命名为“范阳堂”。

10. 太原文氏

温氏先祖出自姬姓。西周汤叔,名禹,字子禹,是周成王的弟弟。周公灭汤(今山西翼城西),将汤地赐给他。其子协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来晋王室被封于河内(今河南温县),以晋为姓。晋官僖之被封为文姬,以文姬为姓。西汉功臣文杰被封为邛侯,其孙和氏居太原,成为望族,其子孙便以太原为县名。

太原温氏著名人物有:东汉邹平侯温绪,北魏凉州刺史温惠,南朝光禄大夫温献,南朝将军温峤……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初温家三位英雄: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三兄弟。温家三英雄均为群臣之才,高祖李渊安居太原,重礼相待,李世民与他们交情深厚。温家三兄弟辅佐李氏父子,领导太原起义,平定刘武周,打败突厥,平定西南,立下大功,成为初唐名臣。温大雅被封为李公、礼部尚书;温彦博被封为尚书右仆射,与太宗合葬于昭陵;温大有为中书侍郎、清河郡公。温家三大家的后代,如温震、温廷、温佶、温藻等,多为唐代公卿大夫,其中温庭筠是晚唐“花间派”文学的著名大家。

太原杞县温家人才辈出,世代繁盛。从汉代到宋代,每一代都出过“事帝尧舜,清风俗”的名臣贤士或才华横溢的诗人画家。如此繁盛的家族,在中华文明史上实属罕见。温家是最受皇家宠爱的家族之一,百姓和官员都渴望亲近他们。就连唐文宗也感叹:“李氏统治天下二百年,想嫁入皇家的人,比想嫁入王、温等名门望族的人还少。”可见温家的社会地位丝毫不逊于皇家李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和奴隶制残余顽固存在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当时,农民革命尚处于初期,土豪割据,战乱频发,中央政权软弱,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与奴隶制残余的有机结合。隋唐以后,随着这些历史条件的消失,世家大族也随之消亡。隋唐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大力打击世家大族,提拔寒门子弟,世家大族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上述名门望族也不再繁盛,成为历史遗迹。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