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未来发展前景

日期: 2025-03-17 07:03:07|浏览: 196|编号: 9713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京杭大运河未来发展前景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是沿线地区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将有效解决当前经济价值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产业梯度转移、旅游发展错位、农业转型升级。专家表示,要实现大运河文化带经济价值最大化,需要借力现有国家战略,将其打造成为集产业转移、生态休闲、对外开放为一体的示范带。

京杭大运河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千年大运河的经济价值仍然相同

“南有苏杭,北有临漳”,这是古代流传在大运河边的一句话,而如今,位于山东的“临漳”两地已经从古老的交通枢纽变成了现在的“神经末梢”,两地的发展已经彻底抛弃了干涸的运河, 但尚未找到新的把握,呈现出衰败的趋势。另一方面,紧紧依托运河开发的“苏州、杭州”,仍是GDP超过1万亿元、人口约1000万的大都市。

“济宁大运河南段的年运量仍可与整个京九铁路相媲美,约 5 亿吨,但运价仅为铁路的三分之一。”济宁港航局航道处处长辛燕青说。依托运河的开发,沿线地区形成了相关产业集聚的良好局面。交通装备制造业是扬州等苏北其他城市的支柱产业,苏州、杭州成为金融、物流产业的高地,也与大运河分不开。

此外,京杭大运河风景名胜云集,旅游休闲资源丰富,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以台儿庄为例,这座在二战中被毁的古城近年来得到了保护和修复,2016年接待游客503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2.52亿元。

“大运河还拥有丰富的水利遗址,在恢复通航等问题上也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济宁当地的水利专家孙培彤说。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黄杰也表示,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重要路段,研究利用运河补水在华北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2. 大运河文化带协调区域经济资源

利用大运河成功申请世界遗产的地位,南北双方都在依靠大运河加速开发其经济价值,而当下的发展整体处于分散、无意识的状态。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有望解决大运河沿岸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为文化带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区域经济资源,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从大运河到大运河文化带,其经济价值提升将在三个方面大有可为。

首先,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将有助于大运河沿岸产业的梯度转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黄杰说,大运河沿线“两头强,中弱”,北接京津,南接苏州、杭州。河北、山东和大运河北部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其次,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将有助于整合沿线旅游资源,打造中国旅游新品牌。何志志表示,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整体,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将引导沿线城市进一步明确运河旅游主题设置中的分工,共同打造中国旅游精品。黄杰认为,精品旅游路线将吸引人才和资本,实现文创产业集聚,也将使相对落后的地区实现弯道超车。

第三,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将帮助沿线农村地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改善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和福祉。天津市武清区旅游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陶景燕表示,他们自觉在北运河休闲旅游站周边农村建设种植园、加工厂和农家乐,初步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一体化。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表示,苏南、苏北是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将有助于当地旅游农业和休闲农业的转型,提高当地人民的福祉。

三、搞好布局,要与国家战略互动

大运河仍然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天津大学总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朱洋表示,大运河自古以来就不断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现在,要想让大运河文化带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必须使其与现有的国家战略互动。

一是政策支持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等大运河文化带省市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带”。朱洋表示,京津江苏杭目前定位于发展高端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国家层面可以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大运河“两头”向河北、山东、苏北转移其他配套产业和技术。 打通大运河沿岸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实现均衡发展。

二是提供资金支持水利科研和生态恢复,为雄安新区提供水源保障,打造“生态休闲示范带”。大运河文化带必须是生态休闲示范带,国家已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华北地区未来人口将增加 200 万至 300 万,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二期的推进将有助于保障雄安新区的饮水和生态用水。

第三,项目支持大运河沿线发展中节点城市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示范带”。大运河文化带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如今已成为连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位置。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