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周年:通州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完美融合

日期: 2025-01-07 02:07:20|浏览: 30|编号: 9048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今年1月11日是北京市政府机构进驻城市副中心一周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迎来发展新阶段。事实上,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在北京建设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从辽金时期开始,许多运往北京的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都是从通州运往北京的。如今的通州,留下了许多昔日繁华的痕迹,如千年燃丹佛舍利塔、大光塔等“背水两流”的历史建筑。此外,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诉说着当年的生动细节。

从本期开始,《吾色图》推出了“城市副中心的历史”栏目,向读者系统地介绍城市副中心悠久的文化和历史。

从2017年底开始,北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政协四大班子相继迁至通州区,通州作为北京副中心的现实成为现实。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何选择通州?这是通州区位优势决定的。

事实上,历史上,通州一直具有“副中心”的优势,是北京的重要支撑。通州离不开北京,北京也离不开通州。但通州的区位优势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通州从最初的军事桥头堡不断发展成为交通枢纽,甚至一度成为北京的经济命脉。

公元前222年,秦国灭燕后,在东北设置渔阳、右北平、辽西等郡,修筑从冀州至辽西襄平的吉祥池道,途经通州。 。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此置“路县”。泸县之名源于“蓟城东主驿路由此而得名”。这是通州独立建制的开始。县名“泸”,明确说明了泸县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

东汉时期,泸县改称泸县。曹操在邻近地区开凿了平卢运河、泉州运河,水运的比重开始增加。此时,利用古河——泸河(潮河、白河流经泸县,故名泸河)进行漕运。这就是通州后来成为北京重要水运码头的开始。

南北朝时期,泸县县城迁至泸河西岸(今通州区新华街),就是这里水运发达的证明。隋朝时期,隋炀帝开凿了隋唐大运河永济运河段。五朝十国时期,后唐皇帝赵德君利用通州水运优势,开凿“东南河”。

一直延续到宋辽时期,双方在北京对峙。辽占领北京并将其提升为陪都南京。北京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骤然提高。当时从辽阳府(辽宁省辽阳市)筹集大量粮食,经辽阳经水路到达天津,再经泸水到达张家湾,再经太后一路西行。萧河至辽宋对峙的边陲重镇——南京城(北京)。

金国灭了辽国,占领辽南京后,以此为根据地南下灭北宋。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在北京设立金中都大兴府。为了修建金中都,各种物资都需要通过泸水运到燕京。鉴于泸县作为物资转运枢纽的地位,遂将泸县升格为通州,取“水运通济”之意,“通州”之名由此而来。

元、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首都,通州的地位更为重要。元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从运河运来的物资都聚集在通州,然后通过通惠河直接到达什刹海。通州与北京水脉相连。此时的通州不仅是运河北端的重要码头,也是北京的经济命脉。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

相应地,通州也成为北京东部最重要的门户。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运河船只驶入通州,远远地看到北运河边的灯塔,就知道已经到了京城:“塔影认通州”。它不仅标识了通州,也标识了首都。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于北运河上游水源保障困难,运河维护费用急剧增加。此外,天津至北京铁路建成通车。光绪帝下令“停改”运河,通州地位一落千丈。

很多人会问,通州作为交通枢纽,除了水路交通之外,不是还有陆路交通吗?为什么通州在水运码头地位丧失的情况下几乎失去了陆路运输优势?原因是元明清以后,北京周边的许多湖泊、沼泽都变成了粮田,北京的陆路交通也有了更多的选择。通州虽然有陆路交通优势,但已不再是必须选择的枢纽。

民国元年(1912年),通州降为通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京兆,通县划归河北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北京政治、经济的发展,通州作为首都重镇的地位开始逐步恢复。 2012年,北京正式提出将通州建设成为“城市副中心”。自古就有“一京、二卫星、三通州”之称的通州,从此恢复了历史地位,再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