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高碑店纳入北京 传承漕运史,谱写新华章——高碑店村志的编修与文化底蕴

日期: 2024-08-01 07:05:49|浏览: 419|编号: 5920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传承漕运历史 谱写漕运新篇章 - 中国名村志-高碑店村

“御道高处,碑记千年,商贾店铺万家,村落富饶,民生富足。”这是一首描写千年古村落高碑店村的藏头诗,高碑店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位于北京东长安街延长线上,距天安门广场8公里。高碑店村位于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惠河畔,是元、明、清三代的漕运码头,是皇家粮食、木材等商品的集散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中华名村志·高碑店村志》编撰于2017年初启动,2017年10月被列入首批中华名村志文化工程,是北京市唯一入选的村志,并参与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批中华名村志系列丛书发布会。

全书采用大纲体,分10大类、50小类,每小类下有200余项,并有大事记略、概述、后记等,全书30余万字,附照片300余幅,值得细细品味。

一是记载了千百年来漕运古村的前世今生。通惠河位于高碑店村北部,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修建的一条人工运河。通惠河全长82公里,分为三段。第一段从昌平百福村神山泉至翁山湖(今颐和园昆明湖),称百福堰,此段是将神山泉的清水和其他水域注入翁山湖。第二段从翁山湖至积水潭(今什刹海),此段河流元代称高凉河,其主要作用是将玉泉山泉水和翁山湖的水引入积水潭。第三段是通惠河的主干道,从积水潭起至通州,船舶的水运主要集中在这一段河流。 通惠河穿越高碑店村的河段长2300米,西起高碑店村西区,东至五环路,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段,在京杭水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惠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成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通航水道,皇粮、宫廷物资通过这条河源源不断地运往皇城,同时也给高碑店古村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水道与码头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高碑店村人的生活。 史书详细记载了通惠河的水路码头和皇家粮食集散地、元代河道的设计修建、明代河道的改建、清代河道的停止、新中国河道的整治和水路庙会。通惠河千百年来流淌不息,见证了岁月的流逝、兴衰的更替、万物生生不息。

二是以党建为先导,乡村建设由旧转新。史志中新农村建设类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碑店村在党的新农村政策指引下,结合村里实际,按照“组织引领、能人带头、辐射带动、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新村建设、旧村整治和历史文化挖掘等全面推进,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村容村貌优美、道路宽阔整齐、楼宇错落、崇尚新风貌、共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建设规划类目中,该志书描述了村庄的总体规划布局。高碑店村形成了“支部领导、村民为主体、原址改造、商住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实现了群众不出村就能住楼、不出家就能致富,改变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让群众参与改革进程、共享改革成果。

三是记录名扬中外的古典家具一条街。深挖文化底蕴,打造古典家具文化产业,是高碑店人挖到的第一桶金。作为千年古村、运河口岸,高碑店村文化底蕴深厚,与木材息息相关。史册记载着高碑店村从蛹化为蝶的蜕变。2003年6月,高碑店村党总支决定进一步提升古典家居产业。2003年10月,首届古典家具展成功举办。为推动古典家具一条街发展,树立高碑店古典家具品牌,高碑店村对村名、标识、宣传口号、经营理念、导游、灯光、服饰、牌匾等八项内容进行了规范,并相继成立了“北京同辉高碑店古典家具有限公司”。 并成立“古典家具行业协会”,提出“旧是宝、新是精品”的诚信经营理念。2005年12月,高碑店村古典家具一条街被北京市商务局定为“市级特色商业街”。经过不断发展完善,高碑店已成为集加工、展示、展览、销售、仿制、修复为一体的古典家具集散地,中国古典家具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同时,高碑店村也成为北京市朝阳区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截至2015年,这一产业集群已拓展为“三街两区一园”格局。2016年初,古典文化产业升级改造。 按照中国古典与国风文化、传承道义、惠及邻里、造福当代、永利子孙的理念,融合“汉唐明清、东西南北、小桥流水、花草绿意”等文化元素,全面提升古典家具街和国粹书画艺术区整体形象和产业潜力,重塑古典家具特色产业龙头地位,引领村里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旅游产业规模扩大升级。随着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碑店古典家具街的经营理念由家具向家居饰品转型,由产品向艺术品转型,发展了家居设计、酒店装修、道具配置等产业。

书中记录的重点项目有鲁班博物馆、山西石刻博物馆、旭和堂、双龙园、华伦古典家具、古风堂、聚贤堂等,同时介绍了国粹艺术街、北京国际中药港的发展概况和重点项目。

四是记录了从“三无村”到“三有村”的发展历程。因河而兴,因河而变。清末,高碑店村的命运迎来了巨大的转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延续千年的漕运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时代变了,人也变了。面对漕运停运带来的商业衰落,高碑店村的人们以水为生,利用水道附近的土地,挖鱼塘、养鱼、卖鱼。2000年,村里的鱼塘填平,建起房屋,高碑店的养鱼业终于没落了。衰落的地方就有生机,死亡的地方就有生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总体规划的调整、朝阳区农村城镇化进程、国家、市重点项目建设的加快,高碑店村被纳入北京总体规划,原有2300亩耕地被征用发展,曾被戏称为“农村无农业、农民无耕地、农民转入农村无就业”的“三无”村。关键时刻,高碑店人顺应时代、把握时代脉搏、勇做时代弄潮儿的精神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碑店村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明确发展定位,挖掘发展潜力,转变发展方式,解决了生产生活难题。 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勇于探索,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城乡结合部的特色发展路子,把高碑店村建设成为“发展有潜力、人人有事可做、生活有乐趣”的“三有村”。

五是乡村文化旅游和文物古迹。古老的通惠河、平津门、漕运码头、寺庙、古墓、古迹、特色乡村建筑、家具街、现代文化园、中药港、浓郁的乡土风情,对国内外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高碑店村人民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科学规划设计,开发千年古村旅游项目。留下厚重历史的文物古迹、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建筑,不自觉地把人们带回到远古时代,让人们享受自然、追忆历史。潺潺的通惠河、整齐划一的村落设施、古老的漕运码头、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除了记录旅游发展、特色旅游活动外,在旅游接待类目中,志书还重点记录了国际民俗节的内容。

六是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碑店高跷秧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高碑店村文化是京东文化的一大特色,不仅影响着村民的文明素质,而且对北京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009年10月,高碑店村高跷秧歌被评为第三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高跷又称拐杖,源于古代先民的生存和劳动习俗,用木棍在脚下采集树上的野果和高处的庄稼。踩高跷是一种古老的杂技,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汉魏六朝时踩高跷称为“跷技”,宋代称为“踩桥”,清代以后称为“踩高跷”。 由于表演者身高高于常人,观众需仰视或站在高处观看,所以有人称之为“高看戏”。在北京则称其为“高跷会”。高碑店的高跷表演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的“热”活动、农历五月的娘娘庙会期间举行。这种艺术活动灵活性强,表演形式比较自由,可在大型场所表演,也可在街头巷尾表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形式。高碑店高跷协会是高碑店文化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花会活动的重要成员。 志书详细记述了高碑店村高跷协会的传承、特点、中断、重组,在国外所获的荣誉以及高跷秧歌的歌词等,充分展现了高碑店村高跷协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中国名村志-高碑店村志》全面、客观、系统地记录了高碑店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成就,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朝阳区农村在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通过编纂名村志,不仅系统地记载和宣传了高碑店村的“名”和“特”,而且大大推动了乡村城镇化的进程。同时,在乡村整治升级过程中,为进一步规划发展历史文化名村、经济强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特色村等提供了历史智慧、经验借鉴和文化资料。

中国名村志:高碑店村志

编辑: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志编纂委员会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高奢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