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包银饰品走红却乱象丛生,消费者该如何避坑?

日期: 2025-08-17 06:01:30|浏览: 30|编号: 10554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 题:“金包银”火了,能放心“入”吗?

新华社记者任军、白瑜、陈旭

最近,价格比纯金饰品低很多的“金包银”首饰变得很受欢迎。不过,有些购买者提出,这类产品从含金比例不足到夸大宣传,市场上存在一些不正常的情况。

“金包银”产品可以放心购买吗?消费者怎样才能避免上当受骗?记者前往北京和深圳两地展开了调研工作。

“金包银”走红

在深圳水贝市场这一国内关键的贵金属首饰交易核心区域,水贝一路与贝丽北路这两条街道上,分布着十多家招牌上印有“金包银”字样的商铺,其中部分店铺的规模超过一百平米。入夜八点多,仍有客户不断上门提货。

去年下半年起,所谓“金包银”的商品开始大量涌向市场,这一点从我们检测任务量显著提升上就能看出。珠宝玉石首饰国检集团(NGTC)品牌建设与市场部的孟晓珺以及相关领域专家都这样表示。

通常情况下,所谓“金包银”饰品,就是在白银制作的底座上,镀上一层极薄的黄金,其外观看起来和纯金饰品相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金包银”这个名称,并不符合专业机构对“包金”工艺的规范定义,而是商贩对这类商品的通俗称呼。

这是北京一家店铺售卖的“金包银”手镯。新华社记者任军 摄

这种手镯不会褪色也不会变白,样子和纯金制品完全一样,如果不打开包装根本发现不了是仿冒品……有个拥有上万名粉丝的“金包银”店铺,那里售卖的莫比乌斯手镯、碎冰冰四叶草手链、八宝罗盘等爆款商品,虽然价格只有千元出头,但总销量已经突破了千件大关。

海先生曾从事足金饰品销售,后来加入了新疆某品牌金店。因为金价居高不下,导致资金流动困难,于是他转行经营起了“金包银”业务。目前在深圳水贝,他带领团队专门从新疆采购进货。

水贝的黄金价格由基准金价和制作成本构成,显著低于品牌金店售价。当前国内黄金基准价每克约780元,制作成本每克约15元。一只30克左右的足金泥鳅背手镯,从水贝进货需花费2万多元。类似款式的“金包银”产品,标明金重仅1.02克,价格不足2000元。

一些知名金饰品牌现在对“金包银”产品态度冷淡,几乎不涉及这类商品,这类产品多数由小型企业生产制造,这一点得到了许多业内专家的证实,黄金交易市场的水贝区域一位经营黄金饰品的店主刘先生也这样说明了情况。

存在缺金、虚假宣传风险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这种“金包银”商品内含黄金的真实重量难以检测,其中缺少黄金的情况比较严重,购买此类产品对消费者来说就像是在玩一种未知的游戏。

去年十一月,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深圳实验室通过多种途径采集了十七件“金包银”饰品用于损毁性测试,检测表明,经过拆解分离金银成分后,其中十四件样品实际含金量都低于标注数值,其中偏差最为严重的产品,其标示黄金含量为0.96克,但拆解后实际黄金重量仅有0.19克。

许多行业专家指出,部分评估单位开具的证明文件上记录了重量数据,然而这些数据实为销售方自行申报的重量值,评估单位无法在不破坏物品的前提下进行核实。

深圳市金质金银珠宝检验研究中心的职员,借助检测手段,判明一件饰品的含金量,俞欢拍摄。

顾客大多不愿意承受破坏性测试。而且现在能够执行破坏性测试的单位数量有限,许多单位也不直接服务个人,这就让维护权益的复杂程度和所需花费显著提高。北京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会秘书长刘志华这样表示。

虚假宣传是消费者购买“金包银”产品时可能面临的又一陷阱。

记者在多个电商直播间观察时发现,部分主播经常用特定说法吸引顾客,例如宣传“手工打造真金包裹”和“五重多层包裹工艺”,同时明确表示不售卖表面镀金的商品,还有的主播会播放手工制作“金包银”的影像资料。

一位大型黄金加工企业主管表示,对于不了解实际制作流程的客户来说,“包金”听起来更像是手工制作,感觉更贵重,也更持久,而“镀金”则给人不高级的感觉,所以有些销售人员在宣传产品时会故意弄混这两种工艺的区别。

另外,部分商家借助所谓“保值传承”“回收便捷”等宣传手段欺骗购买者,然而实际上,这类产品主要成分是银,金元素含量微乎其微,因此其回收变现能力相当有限。

记者探访的北京众多黄金回收点都明确指出,不接纳“金包银”物品进行变现。仅有部分售卖“金包银”的商家保证能够回购自家售出的商品,这表明倘若生产环节出现故障或店铺经营不善而消失,购买者极有可能陷入无法回购的困境。

“金包银”饰品可以穿戴,然而其变现过程远不如纯金便捷,基本上不具备很高的保值功能。”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涛告诫。

地方监管出手,市场仍待规范

依据黑猫投诉平台的信息,众多消费者反映“金包银”产品在短时间佩戴后金质部分容易脱落。部分消费者买了“金包银”手镯半年,打算以旧换新,却得知商家早已消失。

据记者了解,现在很多“金包银”制品的制作,是将带有饰品样式的银料经过电解去污,然后浸入黄金溶液里,给其覆盖一层金。

金包银款式迅速普及开来,深圳和广州的监管部门已经公布官方通知,针对用电镀技术把金层附着在银饰上的镀金银饰品,对其名称、标签、标记、检测证明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这两个城市都规定,这类产品的名称必须写成“镀金银”。除了用机械方式把金箔粘贴在银器上,其他做法都不能称作“金包银”。

这类产品的制造规范需要更加清晰,除了品牌特征之外,市场监督管理机构要增加检查频率。深圳市龙岗区珠宝行业协会秘书长石妍这样表示。

对于标榜为‘金包银’之类的含金饰品,生产者必须真实说明成分、制作方法,线上和线下的销售者要诚实进行推广,评估机构要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切勿欺骗购买者,张永涛这样强调。

另外,有些“金包银”网店成立时间不长,店铺的信誉分数比较低,顾客在下订单的时候必须特别留意,小心那些价格过低的圈套。

刘志华提出,需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观看直播时,对主播讲述的重要内容要留意记录,购物交易时立刻进行屏幕截图或录像,以保存交易依据。一旦察觉有虚假推销行为,这些材料就能在申诉过程中发挥作用。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101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