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艺术/
点击上方“国家大剧院”关注微信公众号
卡洛斯·克莱伯 ( )
1930 年 7 月 3 日 - 2004 年 7 月 13 日
时至今日,从音乐艺术美学的角度看,评价一位指挥家的艺术成就最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依然是“他演绎的音乐是否精彩”,而“他是否看谱指挥”、“他是否使用指挥棒”、“他的肢体动作是否优美”似乎都不是评判一位指挥家的理由。
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表演已不再仅仅是一门听觉艺术(虽然核心还是在“听觉”),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从事音乐表演的艺术家要穿正装而不是牛仔装,为什么音乐表演需要精良的舞台灯光等等。因此,在评价指挥家的体系中,“只看动作、不听音乐”固然有失偏颇和荒唐,但拒绝承认肢体语言之美或许是迂腐和固执。
卡洛斯·克莱伯的舞台表现力非常出色
今天是将指挥艺术提升到视觉艺术的大师卡洛斯·克莱伯逝世15周年,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在众多乐迷心中占据着无可替代地位的艺术家传奇的一生,聆听从他的指挥棒上流淌而出的动人乐声。
卡洛斯·克莱伯( )1930年出生于德国柏林,他的父亲埃里希·克莱伯是当时欧洲乐坛最重要的指挥家之一。克莱伯站在中间,和他同框的四位指挥家分别是瓦尔特、托斯卡尼尼、克伦佩勒和富特文格勒,你应该知道他是什么水平的指挥家了。……
从左到右:布鲁诺·沃尔特、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埃里希·克莱伯、奥托·克伦佩勒、威廉·富特文格勒
正因如此,卡洛斯·克莱伯又被称为“小克莱伯”(中国乐迷亲切地称他为“小克莱伯”)。卡洛斯从小接受的音乐训练并不系统,但父亲并不支持他追求音乐事业(甚至认为卡洛斯“根本没有音乐天赋”)。
),因此克莱伯在青年时期就和大多数人一样接受了全面的学校教育。19岁时,卡洛斯甚至远赴瑞士苏黎世攻读化学。一年后,他再次向父亲宣布“我想当一名指挥家”,埃里希也强调,如果儿子愿意接受选择带来的一切,自己不会再阻拦他。
就这样,20岁的卡洛斯·克莱伯跟随父亲来到了阿根廷,在那里他几乎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开始巩固自己的音乐基础,学会了弹奏钢琴和低音提琴,在父亲的建议下,还结识了当时的欧洲指挥家,并沿着共同的成长路径,在歌剧院开始了卡洛斯·克莱伯的指挥生涯。
应父亲的要求,卡洛斯·克莱伯在职业生涯早期的舞台上使用了一个“假名”——卡尔·凯勒
卡洛斯·克莱伯使用的乐谱
此后十年间,克莱伯在维也纳、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和慕尼黑等地演出。他在歌剧方面的成就日益受到认可,尤其是1980年在伦敦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演出。皇家歌剧院与多明戈合作演出威尔第歌剧《奥赛罗》引起轰动,两年后,当他首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时,人们才意识到卡洛斯·克莱伯已经是最独特、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他随后在1988年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和1989年首次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演出如今都已成为传奇。
卡洛斯·克莱伯于 1989 年首次指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谈起卡洛斯·克莱伯,总有一些“标签”绕不开,也有一些“故事”可以一遍遍地讲:
◆他的指挥动作轻盈优美,犹如舞蹈一般,在精准调动乐队的同时,又能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
◆他的排练几乎就像一场“脱口秀”,他要求每个音符都完美无缺,但不会简单地告诉演奏者“弹得轻一点,弹得重一点”,而是会用各种比喻和故事来解释音符的含义。描述那种感觉当然很有趣,但我们不知道演奏者当时到底“崩溃”到了什么程度。但要注意不要试图“消极面对”小克莱伯,因为他的脾气比你厉害十倍,甚至在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排练贝多芬交响曲时,他都敢发脾气走人;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
◆他经常指挥的曲目多得“离谱”: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的歌剧,两只手基本能涵盖的交响曲……人们真希望听到这位天才带来更多独特的演绎,但他就是这么任性。不过,谁也不能否认,小克莱伯为很多“核心曲目”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经典演绎,他的每一张唱片都值得收藏的;
小约翰·施特劳斯:春天圆舞曲
◆60岁以后(这被认为是指挥家的“黄金时代”),他参加的公开演出越来越少,甚至临时取消音乐会,他的名言“只有当我的冰箱空了,我才会离开”“只有到了时候,我才会考虑拿起指挥棒”让人又爱又恨!
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第三幕前奏曲
卡洛斯·克莱伯留下了一些非常出色的录音(向右滑动可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英国广播公司旗下的音乐杂志《BBC音乐》邀请当代指挥家投票选出“史上最伟大的20位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位列第一。和奥沙利文一样,多纳永远是上帝赐予世人的礼物,爱他或恨他有一万个理由,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他的名字和音乐一样,成为了不朽。
本期:高建